函館的金森倉庫群其實是一個古蹟文創的概念。
它是一個落漠的海港市集,因為現在運貨量減,古蹟和文青爆出的火花就是一個類似松山煙廠的結果。
論商店,日本貨當然的精緻。昌庫分為幾區:洋物館、BAY館和海鮮市場。
但是如果來這種地方逛街,其實就會是一個出國逛文創商區的平庸記憶。
我想比起說這裡風光明媚靠沿海風光,我想傳達一個企業家的故事。
你在這裡常常會看到"森𠃍"。
" 𠃍 "是矩尺,是金森倉庫的標誌,是早期金森倉庫業務的創始人渡邊熊四郎的標誌。其意是期勉自己可以正直從商,就如同矩尺一般正直行事。
在港灣的ㄧ處,你可以看到一個磚瓦堆砌成的一景,這不是斷崖殘壁,是金森矩尺。
渡邊先生於1869年開設原 金森洋物店(現市立鄉土資料館)和原 金森船具店,被譽為函館四天王之一。
不僅在貿易商務,他在地方所實施的文化教育、醫療和公共建設也有非常多的貢獻,為建設函館的重要人物。
這讓柚子在異鄉再度感受到大企業家所認知的社會責任,如果只是為了自身利益,不可能會被人崇敬流芳百世。而相對願意提供地方更多的利他回饋,反而是更能為世人所樂道。
柚子其實看這個歷史公告欄看了很久。
原因是他只有英文和日文。(我的英文退步很多日文又看不𢤦)
但是我很想了解比商業文創更有內涵價值的精神傳承。
我發現歷史的每一個時期、某一個地方,都會有位有某一位用他的善良,為利他而實踐社會公益的人。
台灣也有很多,或許我們在那麼多不肖商人的新聞背後,依然可以肯定某一些正直努力的企業家們。
我想就如同小樽運河一樣,金森昌庫群留下的不只是一個與市民連結的古蹟,
還有一個啟發人心的故事。
PS這邊充斥著乳牛計程車,非常可愛。
基本上就是一個風光明媚的好地方。
如果要逛接拍照,怎麼拍都好拍的觀光景點,由其實因為靠海,很有那種月曆風景花的fu。
但是加上一位大企業家的故事,我想整個金森昌庫群就變得比文創園區更有參訪價值了。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