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入水中的甜椒.jpg

就降低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減少失誤的風險產生是最簡單可以達到這樣目的的解方。

若是以科學的角度,誤差(Error)的分類,大致可以分為幾種:有包含整個流程的系統性誤差(System Error)、隨機性誤差(Random Error)還有毛誤差(Gross Error)。

 

系統性誤差,代表的是系統的本身,包含儀器校正誤差(顯示溫度差個一兩度C)、分析數據的方法上的本質誤差(用男和女來分類人類的性別)、

實驗者的誤差(例如煮飯時加入胡椒粉手抖撒的不一致)、環境誤差(台灣濕度比德國高,所以麵包存放比較容易濕濕的)等等。

這基本上可以從學理的角度去稍作修正,讓整個流程維持在一定的作業程序中,而學理,就必須從理論的探討中鑽研,得到合理的解釋。

 

隨機性誤差,代表的是無法控制性的變因,必須藉助統計學了解事件分布的方式,藉由一定數量的檢測方法去將流程趨向真實的狀況,而達到品管的要求。

所以熟悉統計學者,我們常用「常態分佈」、「高斯分布」來解釋一個命題下的分布,讓我們可以比較明瞭這個不確定性其實還是在某種條件之下。

 

毛誤差代表的是「失誤」,例如測量一個東西的長度,結果鬼月鬼遮眼把公分(cm)看成公尺(m)、或是把鹽加成糖的窘境。

這種誤差是可以避免的,小心點就好,所以這是態度問題,不是知識的問題。

111.jpg

為何要先定義上述三種誤差,是我在聽完台北市長柯文哲針對「台灣不尊重專業」的評論,而深有所感。

市長柯文哲先生對「專業」的定義是什麼?到底是技術的極致精進,還是一種態度問題。後來我發現,是兩者不可偏廢。

而標準化的思考及執行模式,就是不偏廢上述兩者這重要程序。

 

我記得當年我為了考托福,到了台北南陽街補英文。那時候的英文老師(他是一個美國人)和我說,英文是一種很有邏輯的語言,而中文是一種模稜兩可的語言。

我聽了很不服氣(想說你也太不尊重別人的文化了,直接拿別人的語言開刀),他舉了一個例子給我聽:

"世界棒球大賽,台灣大勝日本,誰贏?"老師問。

"台灣阿。"我理所當然地說。

"台灣大敗日本。" 他又問。

"台灣阿。"我直覺地說。

"你把這兩句話的文法切切看。"語畢,我了解他的說法,他給了我一個外國人學中文很辛苦的無奈表情。

我們的語言,其實沒有像英語那種有明確的時態(定義時間)、主動被動(定義事件的因果)、我們甚至可以在一個句子不用受詞,或是狂用代名詞就可以完成一個語句的溝通。

這造成我們在進行一個事實的敘述,仰賴的是一個「默契」,若無法精準地敘述,那如何能夠傳承「經驗」?也因為如此,誤差產生,有時這種默契經驗傳承,會產生致命的毛誤差。

如何傳承「經驗」,成為降低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最主要的程序而傳承的實作方法,就是建立標準作業程序(SOP, Standard operate procedure)和資料庫

 

SOP的精髓並不是只有提升工作效率而已,因為建立在沒有謀略的工作排程,實質上只是大海撈針而已。實質的SOP精隨,是在縮小知識量對於工作程序上的干擾。

人類一天的精力其實是有限的,這種有限的精力會讓人只能完成有限的工作量,如果沒有經驗傳承,說到底是在拓荒。

拓荒是風險極大,需要耗費極大的時間和金錢成本。身處這個複雜世界,任何一個專案都有太多的參數互相影響,任何參數都有他的知識支撐。

光是測試完所有的參數之間的關聯性,就會耗光所有的體力。

更別說是要把參數之間的數值量化、質化、學理化,這都需要建立在很多本職學能,

而本職學能也需要學習(你又不可能天生就會數學),只能再榨乾你的睡眠時間。

 

因此,智障才會去拓荒。

你必須先遵從SOP,從SOP去思考整個流程背後的知識,將其微調產生更高的工作效能。

也就是說,如何「快速的了解SOP內涵的知識」以及「如何優化SOP的知識」,成為專業人才所必備的「整合效率」

IMG_4709.JPG

柯文哲市長演講中,對「病史」極度重視。

病史(Past history)代表的是一個病人的疾病歷史,可以從病史推測一個病患之疾病因果關係。

"好的醫生不是看到病徵就上理學或是實驗室檢查,而是快速從病史先推敲可能的原因。"他說。

這代表著一件事,你如何從過去的歷史「先刪去」產生結果的可能因素「量」,然後再從「剩餘」的可能因素,藉由理學檢查去蒐集數據來驗證真實。

 

因此上例的SOP就是:

(1)病史推理

(2)理學檢查

(3)分析

(4)最適診斷

藉由大量的因果紀錄,足以讓你歸納出一些事件產生的原因,病史,就是「資料庫」;而藉由資料庫的研讀和經驗,運用SOP來產生最快速精準的診斷。

試想,如果一開始就殺第二步「理學檢查」,你就必須把所有可能因素都理學檢查一遍,每一種分析方法都要校正、量測,你會耗費多少時間成本?

就上例而言,真正降低成本的決定技能,無論是步驟(1)到(4),都仰賴絕對的知識力。

也就是說,如果建立在上述「毛誤差」完全避免的條件下,系統性誤差和隨機性誤差是建立在知識下的資料庫產物而已。

 

人類之所以相較於其他物種特別、甚至成為生態食物鏈的頂端,就是我們具有比一般物種更快速的學習力。

知識力的養成,就是增加學習效率;而增加學習效率有兩種,一是學習頻率、二是回饋

由於我們的語言,充滿了很多幻想和不確定性,這造就了知識力的建立對新手而言非常的不友善。

你會很有趣的發現,台灣的理工科或是專業人士說話都很直接,我認為是他們太過於清楚語言容易造成的誤會、還有時間成本以及學習效率的重要性;

也因此,快速的糾正錯誤以及直接的回饋,其實是縮短整個專案時間成本、以及使專案執行者最快了解整個事態狀況的方式。

然而人類本身就是情緒性的,這造成「玻璃心」、「草莓族」這一類的形容詞出現,看似乎是在貶抑新人的人權,但其實具有上述特質是浪費成本的元凶。

如前所述,如果你從「成本」去考量,這種直球戰鬥方式,其實是對雙方最快速成功(知識的傳承以及專業的養成)的方式,

SOP和資料庫的整合效率,以及快速學習力所建構的知識力,才是超越前代的必備技能,尤其是以演化的角度而言,人類的進步是建立在「青出於藍勝於藍」的不變原則上。


《延伸閱讀》

Understanding Human Behavi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ce │ 柯文哲 台北市長 │ 臺大演講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柚子寶說 的頭像
    柚子寶說

    柚子寶說

    柚子寶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