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所得以及城市開發來做為國家開發程度的評估,在未來將不是一個可以適用的標準。
開發國家的成熟程度,將取決於人類"是否適合生存"來做為最後人類烏托邦的評估。
理由很簡單。
如果有觀察到NASA衛星所公布的城市開發、氣候洋流或是空氣品質和溫度變換的動態圖,
你會發現人類並不是對地球友善的存在。
我們必須認知,雖偶有天災,然而地球回饋的是永續的平衡。
然而以所得以及工業技術來做為開發國家的表現,並不是真實定義該國家是一個適合生活的地域,
相反的,有可能更是經濟、法治動盪不安的紅色警戒區。
反之,所有的人類生存,應該要以其生存環境條件的生命週期長短來做評估,
例如該地區的環安標準、空氣品質、能源污染平衡、
進而才是醫療水平、教育程度、治安標準等等。
人類的文明曾經因為人類的罪惡而差點毀滅,但是人類文明卻是建立在適合生存的環境條件,也就是環境的永續性。
我曾經讀到一句話,深感貼切:
"到底人類要到哪一天,才會發現鈔票不能吃。"
的確,如果今天香蕉滅絕、蜜蜂絕種,
那絕對不是十萬二十萬新台幣可以搞定的事。
而你要保存這些東西,只需要清晰的腦袋和少用塑膠袋的決心而已。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