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海道道南登別的熊牧場,是登別這個地方遊客必遊之地。
柚子一直很好奇,光是一個養熊的地方,怎麼可以紅到網路部落格都會寫。
然後去了之後,我也很不爭氣的寫了一篇。
熊牧場開設的目的是保育當地的北海道棕熊,或稱"蝦夷熊"。
在早期北海道的原住民愛努人就有所為了獵熊季,在那個時期北海道到處都是棕熊。
北海道棕熊對北海道人所造成的農牧作物的損害以及傷害人類的行為時有所聞,
因此愛努人的獵熊行為也被視為是神聖的男子漢象徵。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政府開放北海道的獵熊行為,結果一獵獵到快絕種。
所以在1958年,加森藤雄先生就在北海道登別的山林開發一塊地來報育棕熊,聽導遊說從原來的三四隻保育到有近百隻。
到了大門,順著指標走你就可以到達纜車處。
熊牧場是在山上,纜車班次非常多,只要告知工作人員以"家庭"為單位就可以一路坐上去。
整體而言和貓空纜車的感覺差不多,只是不會有那種玻璃地板的驚險感覺。
大約做個15分鐘就會到達熊牧場,然後你會開始尖叫。
卡哇伊!!!!!
這邊的熊完全就是娛樂性存在,而且柚子活這麼大還沒看過這麼多熊聚集在一起。
它們親人的狀況完全會讓你認為它們就是人。
我強烈認為熊牧場的收入並不是門票(其實一個人也不過2500 yen左右的票價,會附贈一包飼料,但那是不歸路的開始),而是飼料費用。
相信我,我在這裡所花的飼料錢,不節制就很容易失心瘋。
飼料大概就是水果類,鳳梨蘋果那一些,不然就是乾糧類,價格大概都是在100yen~200yen之間。
而且我第一次聽到熊的叫聲,其實還滿像喉嚨有痰的退伍老兵。
這邊的熊主要有四個區:
(1)幼熊,就大概是一兩歲的狀態。就是一個很會撒嬌的幼熊。光這邊就可以讓人玩很久,耗費飼料0包,這裡是不能餵食的。
(2)青少年熊,基本上看起來會像是批著熊皮的人,因為它們的動作根本就是人。耗費飼料3包乾糧、2包水果。
這邊的熊寶貝會各種不一樣的動作,我強烈認為他們是自己研發出來的。其中"招手"是基本盤,接下來就是個人style:
a.招手(這根本就是有人在裡面!!?)
b.拜票(政治化的熊)
c.Breaking(叛逆期的熊)
(3)成熊,遊客可以透過餵食窗台互動。聽導遊說棕熊最大可以長到3公尺,但是北海道這邊比較小,2.3米左右。
意思就是一個和俠客歐尼爾在你面前,只是它是全身有毛的,近距離看熊真的靠北大。耗費飼料2包乾糧、1包水果。
(4)木乃伊熊,在熊牧場基本上都看的到熊的標本。在熊牧場的標本博物館裡,有一個詮釋熊的一生的標本區。
從還是胚胎到長到成熊的標本教育區,其實會讓你讚嘆造物主的偉大,同時也會慶幸,我們現在面臨的生存的壓力只有很機車的老闆,不是和一隻熊PK。
比較違和的部分,是熊牧場的餐廳和標本區放在一起。
這種感覺滿怪的,就好像你在大英博物館的埃及法老王古墓旁邊吃雞腿便當一樣。這樣被詛咒也是滿合理的。
如果成名的話,熊熊們會成為該園的明星,每段期間就會有排名。
其中白色這隻超紅,是北海道非常著名的動物明星。
熊牧場除了熊的元素,還有愛努人文化保護區、一些動物的表演等等。
柚子強烈體認到動物對"吃"這件事情的需求,可以被壓抑自由而屈就(笑)。
像鴨子賽跑啦、狗狗表演啦,其實就是想吃而已。
比較令柚子驚訝的,是在台灣車上到處可見的"有熊出沒"的貼紙,原來是源自於這邊,這邊有賣一堆這一類型的衣服、掛簾等等。
我對愛奴人文化保護區其實非常有興趣(研究魂燃起)。
第一次聽到愛奴人是在漫畫"通靈王"的"轟隆轟隆"這個角色,雖然這部漫畫最後等於是被腰斬。
後來有一部漫畫叫"黃金之風",就講述到主角到北海道尋寶探險的故事,裡面他的搭擋就是愛奴人,這種以漫畫來做歷史的傳承一直都是我的最愛。
愛奴人其實是崇尚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民族。
房子是用草、樹枝所搭建而成。
在家用的器具多以樹皮、木頭來做編織或減法製造。衣服多以樹皮和獸皮為主。
漁獵是愛奴人的重點,直到源義經來到北海道開拓才知道農耕的方式。
現在的愛奴人都是已經被混血同化過了,愛奴人長相偏歐洲人,並在俄羅斯庫頁島也有原住民的存在。
而且愛奴人其實在19世紀也是非常被歧視的一族,日本政府曾以"北海道舊土人保護法"以提倡農耕技術以及授予國籍之名,而導致種族歧視之實。
直到1992年政府開始重視愛奴人的土地、文化權益,而在2002年得到真正的文化認同。
現場會聽到很多以樹皮彈簧的音樂,那是愛奴人的傳統音樂。
隨著這個旋律,讓人不禁感嘆,人類都是在排斥之後才會學會尊重。
在這個地方,人類因為毀滅熊的生存,所以建立熊牧場的保育。
在這個地方,人類因為排擠原住民文化,所以建立愛奴人的保存。
人類或許一開始就開放心胸,學會謙和,學會共存,其實就不用轉這麼大的一個彎了。
忽然感覺,旅行其實一種學習,學習謙卑和人生的智慧 。